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,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城重庆的殷殷嘱托。作为生态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,去年10月,重庆试点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。一年来,全市相关部门、区县提高政治站位,坚持“自然恢复为主、人工修复为辅”原则和整体保护、系统修复、综合治理的工作路径,协同推进7大类58个大项200余个具体修复工程。目前,试点区域阶段性任务进展顺利,初步实现了“山青、水秀、林美、田良、湖净、草绿”的治理目标。巴山渝水徐徐铺展开一幅生态文明新画卷。
系统治理 凝聚合力
共筑绿色发展生态圈
9月5日,雨过天晴。记者来到重庆渝北铜锣山矿山地质公园,这里正在进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治理。
顺着山坡拾级而上,12个大坑被蜿蜒的绿色小道环绕。这些大坑直径几十米、上百米不等,坑底水面在天空的映衬下湛蓝透亮,煞是好看。很难想象这是人们采石留下的废弃矿坑。“多的时候石灰岩开采企业达到上百家。” 渝北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兵回忆说,“采矿造成大面积植被破坏,岩石裸露,道路受损,周边群众怨声载道。”
渝北铜锣山属重庆主城“四山”(缙云山、中梁山、铜锣山、明月山)之一。2010年,当地政府对区域内采石场实施政策性关闭,留下了大大小小41个废弃矿坑,安全隐患突出、生态退化严重。2018年,这片区域被纳入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范围,为了突出整体性和系统性,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指导当地编制了《铜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概念性规划》,统筹开展山上、山腰、山下系统修复治理,因地制宜,规划串联其中12个大型有水矿坑打造铜锣山国家矿山地质公园,走一条生态旅游之路。目前,治理项目一期已经完工,待全部完成后,将形成可供利用的林地432亩、耕地375亩、建设用地149亩、绿化景观用地304亩,总计修复面积将达到1260亩。
这是重庆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一个缩影。
2019年,重庆市将“推进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,加快建设生物多样性示范区”作为政府工作重点,印发了《关于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(重庆段)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意见》,明确试点目标、任务,建立细化各级责任和保障的措施,形成试点工作市级联席会议制度。全市建立起市委市政府领导、市级部门协调配合,区级政府组织实施、专业单位技术支撑、项目业主具体落实的五级试点工作推进机制,确保系统修复、整体推进,发挥合力。
为确保试点工作高效推进,重庆市在国家下达12项绩效考核指标基础上,围绕工程量化、工程质量、生态效益、服务对象满意度等,制订了区级绩效考核指标,并将试点工作纳入区县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实行考核。
作为市级牵头管理部门,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制定并实施了项目资金、绩效等管理暂行办法,以及项目巡查制度、统计月报和档案管理等配套文件,形成了覆盖试点工作组织决策、项目监管、资金使用、巡查督促、考核评估等全流程的“1+6”试点管理制度体系。
统计显示,全市试点项目涵盖两江沿线地质灾害防治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、水环境综合治理、国土绿化提升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7大类58项工程。目前,完成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恢复治理5284亩,开展国土整治面积4.87万亩,建设改造雨污管网184公里,完成污染土壤修复面积468亩,建成生态护岸28公里,完成巴南区、沙坪坝区2个地灾治理任务。
企业参与 政策激励
探索生态修复新路
走进大渡口区小南海水泥厂油坊石灰石矿区,远处山坡绿树成林,地面绿草茵茵,修复后的植被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。
“矿区在‘四山’管制范围内,按照要求必须关闭。政府一方面通过沟通协商,督促企业限时完成治理,另一方面帮助企业妥善解决修复治理资金问题,依法引导企业吸纳回填建筑土石方,并将产生的收益用于治理恢复。”大渡口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俊向记者介绍。
在推进试点工程中,重庆因地制宜,开展了一系列探索。
一是将生态修复成本纳入矿山企业成本核算。重庆小南海水泥厂厂长邱尼丁向记者介绍,在开采过程中,企业将生态修复成本纳入生产经营核算,实现了良性发展。目前,该厂已修复损毁土地150余亩,回填土料50万余立方米、种植乔木3000余株、种植藤蔓植物1200余株,所有修复工作今年年底前就能完成,届时,尘土飞扬的采矿景象将一去不复返。
二是有偿收纳建筑工程弃土,解决修复治理资金不足问题。为了拓展资金来源,引导社会企业投入修复,重庆市积极探索将废弃矿坑作为建筑弃渣有偿回收地,此举既消纳了建筑弃渣又回填了矿坑,还将所得收入用作矿山治理恢复,实现了多重效益。
此外,重庆市还注重激发政策活力,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。2019年7月,重庆印发《关于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复垦指标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》,规定符合《重庆市地票管理办法》复垦条件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,通过生态修复减少的建设用地指标,可作为地票进行市场交易。
综合治理 智慧监测
打造生态宜居城市
九龙坡区大石村一砂岩矿矿主前些年“跑路”,承诺给村民的土地流转租金一直拖欠着,流转的耕地逐渐变成了坑深坡陡、常年积水的“烂摊子”。如何收拾好这个“烂摊子”,成为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必须考虑的问题。
九龙坡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纪检组长周琴介绍,该局会同当地镇政府通过调研走访、了解群众诉求,摸索形成了由村集体带领村民牵头、“镇政府+村民代表”监督的组织实施模式,让村民全程参与修复治理。目前,仅矿坑有偿收纳建设工程弃土获得的收益,就解决了修复治理资金和拖欠村民土地流转租金的问题。
“修复治理大石村的砂岩矿,政府没有花一分钱。”九龙坡区走马镇副镇长章云川自豪地向记者介绍,“政府牵线搭桥,引导村集体全程参与修复治理,既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、消除了安全隐患,又增加了村民收入,受到了村民的欢迎。”大石村党支部书记林刚向记者算了一笔账,修复治理后还给了群众40余亩土地。现在地上已种植了沃柑、金橘、蜜柚树苗2100余株,预计三年后能年产水果10万斤,年收入可达40多万元。村民们不仅可以获得土地流转收益,还能参与产出分红,实现增收。
因山水林田湖草试点工程实施大变样的,还有跳蹬河畔草海湾休闲公园。记者在这里看到,已经修复完成的公园内,100多亩蒲苇荡迎风连绵起伏。“这是我们在生态修复中,结合市民休闲需要,打造的郊野野趣主题公园。现在周边市民走上几分钟,即可亲水见绿,赏花休闲。”周琴说。
作为长江一级支流,昔日这里有很多臭水沟和各种小工厂。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,重庆市启动了跳蹬河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整治。项目创新试验了“食藻虫+沉水植物”的治理方式,构建“食藻虫—水下森林—水生生物—微生物”共生体系的生态自净系统,对河流水体实施立体生态修复。同时,将河道整治与公园绿地、人文景观、便民设施建设相结合,新增景观绿化、生态护岸,建成了工业文化长廊、城市记忆文化墙,添建工业风格驿站和体育公园,满足了市民对公共开敞空间的需要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为了确保治理管长效,九龙坡区将河道整治与智慧水务建设相结合,安装了水质智能监测设备,实现跳磴河生态环境的智能化监管。据统计,通过修复整治,跳蹬河新增生态绿化面积44万平方米,河底及干流生态修复面积3.4万平方米,水体全年清澈透亮,“草型清水态”水体全面构建,水体景观显著提升。
“良好的生态环境,也是最适合的发展环境。”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韩列松谈到,下一步,重庆市将对标国家绩效考核指标,全力推进工程项目实施,围绕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整体保护、系统修复、综合治理要求,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“重庆样板”。